文章列表 > 文章內容
06Aug
|
【求生本能之外,還有一種更深的力量—愛】八月心理好文 by 陳智勇心理師 |
當看到「無助的眼神、急迫想尋求答案的口氣、焦慮的不知如何表達」的朋友在我面前時,我總能感受到他們想要讓自己變好的那份力量。他們可能正在經歷情緒的風暴,或是在人生的路口迷失方向,但那一份渴望理解、渴望連結的動能,總深深觸動著我。
這讓我想到大學時修普通心理學時,教授曾問我們:「從演化生物與進化心理的角度來看,人活在世上最重要的目的是什麼?」我們給出各種答案,從成就、快樂、安全感,到意義、自由……教授聽完後笑笑地說:「你們講的都對,但最根本的,其實是—生存與繁衍。」
這是演化心理學的基礎主張:生物會傾向保護自己、延續基因。而人類作為高度社會化的動物,在求生的過程中發展出語言、文化、制度,也發展出情感連結與關係依附。換句話說,人會使用自己的一套方式努力生存,這套方式可能是逃避痛苦、追求快感,也可能是尋求愛與連結。不論這些策略是意識到的還是無意識的,目標往往是相同的:讓自己不要崩潰,讓自己能夠活下去,並期待被理解、被愛。
那麼,在生存的需求之外,什麼是支撐一個人活下去最關鍵的力量?
我想到美國心理學家 Harry Harlow 在1950年代做過的一個著名實驗。他將剛出生的恆河猴從母親身邊分離,放入一個只剩兩個「代理母親」的空間中:一個是用鐵絲做成、但附有奶瓶可以餵奶的「鐵絲母親」;另一個是沒有食物但用柔軟毛巾包覆的「布偶母親」。照理說,猴子應該會偏好提供食物的鐵絲母親,因為食物與生存直接相關。但實驗結果出人意料,大多數小猴子都選擇整天依偎在布偶母親身上,只有肚子餓時才會短暫跑去找鐵絲母親喝奶。
我們也許不像那隻猴子那樣直接依偎在布偶母親身上,但在生活裡,我們也會透過某些方式尋找「情感上的安全感」。有些人努力工作,希望得到肯定;有些人在人際關係中不斷付出,期待不被拋棄;有些人看似冷漠,其實內心極度渴望被看見。
#求生存是人的本能
#未滿足依附的需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《好好心理諮商所》
地址:屏東市高原街98-2號(安和醫院旁靜巷內)
電話:0905270608
Line:doublegood1010
#屏東心理諮商
#憂鬱、焦慮、自律神經失調、情緒困擾
#感情、婚姻伴侶與家庭諮商、親子溝通與諮商
而當我看見那些來求助的朋友,儘管他們焦慮、迷惘,但他們願意走進談話的空間,就是在為自己爭取一份「心理上的倖存」。他們其實正在告訴我:「我不想再靠一個人撐下去」、「我想被理解」、「我願意相信也許有不同的方式」。這樣的開口,不正是人最深層的渴望嗎?
在聖經《哥林多前書》第13章13節寫道:「如今常存的有信,有望,有愛;這三樣,其中最大的是愛。」這句話說得如此簡單,卻如此深刻。信,是相信我們值得被愛;望,是盼望能從痛苦中走出;而愛,是讓人繼續前行的力量,是在最無助的時候,也能讓人不再孤單的光。
聯絡我們
0905270608
doublegood1010@gmail.com
屏東市高原街98-2號
週二到週五 15:00-21:00
週六 11:00-17:000
諮商項目
成人個別諮商 兒童青少年諮商 伴侶婚姻與家庭諮商 親子關係諮商 團體心理諮商 心理衛生講座